张仕燕获得“2022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”。受访者供图
【资料图】
张仕燕坐在发药窗口,拿着发药单调剂药品、审核处方,确认无误后把药递给患者,再嘱咐几句用药的注意事项。
现在正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旅游旺季。这样一套流程,张仕燕每天要重复上百次。
在很多人看来,这是一项乏味的工作,但张仕燕做得挺带劲。
这个从小在贵州山村长大的女孩,放了学要割猪草、放牛,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。家里虽然不宽裕,但父母很少抱怨。父亲买东西时,还总怕别人吃亏。
这种阳光、积极的家庭氛围也影响了张仕燕的性格。她向往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,梦想自己未来也能“路见不平拔刀相助”。
张仕燕说:“总想要为国家、社会做点啥。”她想过当大学生村官,或是参军。2018年毕业前夕,遵义医科大学的这名准毕业生参加“专项招收区外高校非西藏生源毕业生”计划,报考了阿里地区人民医院,“我就想着,不能只建设自己的家乡嘛”。
张仕燕知道,阿里地区只有十几万人口,人才缺口比较大。但西藏离家太远了,她有些犹豫。纠结了一天,她还是报了名。
她早就听说,到阿里地区工作会很苦。张仕燕想象着:就算住在四面漏风的木头房子里,也可以接受。到阿里地区后,两人住一套两居室的单元房,不漏风。
现实生活中也没那么多“拔刀相助”的戏剧性场面,更多是重复、琐碎的工作。
跟药房前辈们学习了一个多月后,张仕燕就已经具备了独立值班的能力。在考取药师资格证后,她正式开始值班,在医院的发药窗口,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。
这个年轻药师跟同事学了一些发药窗口常用的藏语,同事讲一句,她模仿一句。有些藏区牧民或老人不会说普通话、不识字,为了让患者尽快康复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,她要向患者详细交代用药方法,或用藏语,或请同事帮忙翻译。交代完毕,她看到患者发自内心的笑容,“有了这种反馈,简单的工作,也觉得有价值”。
“还经常有患者夸我藏语讲得好呢!”她美滋滋地说。
有一次,张仕燕在街上碰到一家三口。中年人认出她,高兴地说:孩子病好了,谢谢你。张仕燕接待过太多患者,几乎想不起来眼前这个人。对方又描述了一遍孩子的情况,她才恍然想起。这个性格爽朗的女孩笑道:“那个时候,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!”
同事祝斌斌跟张仕燕一同入职,在医院库房负责耗材采购。在他看来,张仕燕“傻里傻气的”。
从窗口给患者递药品,有时患者没拿稳,玻璃药瓶掉地上摔碎了。张仕燕觉得是自己的责任,主动去赔偿。
祝斌斌看到,有时候张仕燕当晚要上夜班,但她一大早就赶到了医院,“也不知道忙些什么”。值了一宿夜班,第二天早上交接完毕就可以回家休息了,但遇到单位有别的任务时,张仕燕常常留下来一起分担,直到中午才回宿舍。
张仕燕解释,自己有时需要跟医生交流用药情况或是交材料,但又不想占用发药窗口的工作时间——发药窗口由两个人负责,一人发药、一人审核。如果她离开,另一个人的工作压力会很大。所以只能趁不值班时去做一些事情。
张仕燕向往的“侠气”映照在现实,常常表现为“爱管闲事”。
每逢周五,医院药库给药房补充药品。张仕燕有时上完周四的夜班,上午又跑到药库帮忙搬药。
在海拔4300多米的阿里地区,干任何体力活儿都要消耗体内为数不多的氧气。
祝斌斌是个壮小伙儿,他说以前在内地上大学时,“一口气爬到六楼,不带喘的”。但在这个空气稀薄地带,“把自己运到三楼都很费劲”。他曾拎着10公斤的米、面走路,明显觉得吃力。“缺氧之后,干着干着就没劲儿了。”
祝斌斌看到,张仕燕刚下夜班,明显带着疲惫,但她还是跟大家一起搬药。“她觉得这里毕竟是高原,大家一起搬,轻松一点。”
一大箱生理盐水,大约30斤重,张仕燕和男同事一样,自己搬一箱。
药剂科主任朱骞记得,有一次医院要安排人去驻村。开完会,张仕燕主动来找她:“如果没人去,我去。”
谈到张仕燕,朱骞赞不绝口:“靠得住,交给她的工作,会很快完成,不会推诿。”朱骞又说:“张仕燕很无私,不管是换班还是找她帮忙,她都很好说话,特别乐于助人。”
转眼间,张仕燕来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工作已经5年,从药学毕业生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药师,还获得过“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先进工作者”“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技能操作能手”等荣誉称号。
张仕燕记得,那年8月刚到阿里地区时,从机场到医院的路上,她望着车窗外,看到远处山顶的积雪还没融化,地上的草是黄的。她脱口而出:“这草怎么了?是打了除草剂吗?”
话一说完,车上的人都笑了。张仕燕在贵州长大,习惯了一年到头都是满眼的郁郁葱葱,还从没在盛夏时节见过这样一大片枯黄的草地。
但阿里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冬天。最“热”的六七月份,清晨不到10摄氏度,夜里可能降到一两摄氏度。每年供暖从当年的“十一”到第二年的“五一”,停暖之后,还得在屋里开“小太阳”设备取暖。在这个西藏小城,网购后要等十天半个月才能等来快递。
但张仕燕觉得:“没有想象中那么苦。”这个倔强的女孩说:“阿里确实远,但我不后悔。认定了的事,就会很坚决地去做。”
今年服务期满,张仕燕毫不犹豫地表示还要继续留在阿里地区。她说,如果再选一次,我还会来这里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来源:中国青年报